巨星隕落!
據新華社消息,楊振寧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

楊振寧,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中國理論物理學家。
1938年,楊振寧考入西南聯大,1942年入清華大學研究院,1944年獲理學碩士學位,1945年作為清華大學留美公費生赴美留學,就讀于芝加哥大學,1948年獲博士學位后留校工作。
1949年,他加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1952年任永久研究員,1955年任教授。1966年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愛因斯坦講座教授,創立理論物理研究所(現名為楊振寧理論物理研究所),并在該研究所工作至1999年。1986年起應邀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1997年起任新成立的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現名為高等研究院)名譽主任,1999年起任清華大學教授。
他最為人所熟知的物理學貢獻,是在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的理論。
這一理論徹底改變了物理學界對自然界基本對稱性的認識,被認為是20世紀物理學一項重要的里程碑。
1957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因此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宇稱不守恒定律之外,楊振寧的另外兩項貢獻也深刻地影響著物理學的發展。
其一,是1954年與學生羅伯特·米爾斯合作的楊-米爾斯理論。
這一理論對基礎物理學和現代微分幾何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的基礎。
與之相關的楊-米爾斯存在性與質量間隙問題,和黎曼猜想、龐加萊猜想等頂級數學難題,一同被美國克雷數學研究所列為懸賞百萬美元征求解答的著名數學難題。
其二,是他在1967年發現的楊-巴克斯特方程。這個方程其后成為解決許多可積系統的核心工具。
對于中國的后輩學者而言,楊振寧更是一位偉大的教育者。
自1970年代起,楊振寧就多次回國講學,將國際前沿物理理論,如規范場論、統計力學等引入中國。
1978年,在李政道等人的倡導下,中國科技大學創辦少年班。而正是在楊振寧的建議下,少年班成立了計算機軟件專業,為計算機教育在國內的普及奠定了開端。
圖靈獎得主姚期智來到清華任教,也是受到了楊振寧的影響。
1997年,楊振寧推動創辦了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并親自擔任名譽主任,吸引國際一流學者加入。
姚期智在他的推薦和鼓勵下,于2004年辭去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職,回國全職任教。此后,姚期智在清華大學創立交叉信息研究院,“清華姚班”的星火,如今已經在各個領域燎原。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6年年底之前,楊振寧和姚期智均已放棄美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2017年,兩人由中科院外籍院士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這在中科院學部歷史上,亦是首次。
楊振寧在談及回歸中國的感受時,是這樣回答的:
回歸對我是什么感受?摯友熊秉明曾經說:“你的父親雖已過世,你的身體里還循環著他的血液。”我說:“是的,我身體里循環的是父親的血液,是中華文化的血液。”
2004年,楊振寧還親自為清華大學物理系和基礎科學班大一新生講授了一學期的普通物理課。

據清華大學官方,他還親自募集資金設立“對華教育交流委員會”,持續資助中國學者近百人到美國進修,這些學者成為后來中國科技發展的中堅力量。他為促進國內科技交流和進步做了大量工作,為中國重大科學工程和科教政策制定建言獻策、發揮了重要影響。回到清華之后,他把高等研究院的發展作為自己的新事業,為清華大學物理學等基礎學科的發展和學校人才培養事業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極大貢獻,對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One More Thing
姚期智曾親自分享過楊振寧等大師對他的影響。
原文如下:
“我也可以分享下大師對我的影響,以及為什么當初選擇回到清華,并進一步創辦姚班的原因。
在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位先生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時候,我11歲,當時這件事情給我的影響就是應該去考臺大物理系,我對物理的興趣,跟他們獲得諾貝爾有相當大的關系,并且從中學階段就有機會去了解物理,到了大學則更加堅定學習物理的決心。
我還想多說一句的是,我覺得一個學術界的人,在本科的時候選擇物理系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因為物理這個學科,它給了你很多怎么樣做研究的一種方法,同時能夠讓你有一個科學的理念,未來你可能會換很多領域,換不同的事業,但這種研究的方法、理念,會一直有幫助。我也沒有想到有一天會跟楊振寧先生見面,而且談論的還是關于回國到清華任教的事情。
2002年的時候,我來到中國,在南京、上海、北京和很多中國計算機領域的專家學者交流討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當時清華大學的計算機系主任周立柱教授,還有張鈸院士則進一步聯絡我,希望我能夠在清華幫助指導研究生,這是我們最開始的接觸。
后來清華大學的領導正式來邀請我回國,到清華做計算機方面的研究,彌補中國在這方面和世界領先水平的差距,我認真考慮后做出了決定,希望為國家縮短這個距離做貢獻。不過萬沒想到的是,我答應后不久,清華方面還專門請了楊振寧先生來邀請我會面,我也是一向非常仰慕楊先生,當時也非常興奮。而跟他見面以后,更是感覺如沐春風。
所以綜合起來,我最終回到清華,算是一個順理成章的事情,而且當時在跟我的愛人、家人和朋友討論這個事情的時候,他們都非常支持。尤其是我的愛人,她覺得這件事非常好,會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工作。”
楊振寧教授千古。